嬰兒在剛出生時,最先與最常接觸人是照顧他的人,一般說來就是母親,當嬰兒能藉由逐漸熟悉父母親的面孔時,形成一種緊密的依賴關係,這就是所謂的依附關係,當嬰幼兒(6~12月)與母親產生最原始的情感連結(affectionalbond),其現象為與母親親近則高興,母親與之分離則感到不安、焦慮,會害怕陌生人(Bowlby, 1969)。Ainsworth等人(1979)根據陌生情境實驗,將與主要照顧者的的依附關係分為三類: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style)、逃避型(avoidance attachment style)、矛盾焦慮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當嬰幼兒感受到不舒服時(可能是餓了、感到太冷或太熱、尿布濕了或只是感到不安全等等),他會希望照顧者能趕快滿足其需求,所以運用他唯一的方法發出訊號──哭泣,而照顧者不同的反應,就會讓嬰幼兒形成不同的依附風格: 孩子本身的氣質不會影響依附的品質,若照顧者突然上班,而將孩子托嬰,原來是安全依附型的孩子也有可能轉變為不安全依附型。.
最近在別人的網誌看到,關於初初生的嬰兒,
一天到晚時常哭,要抱還是不抱?
怕抱了小孩以後哭一定要人抱,但不抱又太可憐了!
所以貼了以下文章,雖然是理論,但還是經過研究有根據地,
反正大家看看囉!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啦!
不相信的也無所謂啦!反正小孩又不是我的。
我自己的小孩照顧好就好!
PS.這篇文章是從一位研究生的論文裡摘錄下來的,
很抱歉,我忘了是誰的論文了
嘿!就是你,如果是你的,記得跟我說一下囉!
我就會幫你的出處打上去唷!或者你要求下架,
當然沒問題,因為你是作者最大囉!
依附理論
愛情關係是一種男女雙方情感的連結,強調的是彼此的互動,當兩人在一起時會有愉快的情緒,而在分離時會感到不捨和思念,行為上互相依賴,情感上彼此牽動,這種關係很像嬰幼兒和父母親所建立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relationship)(吳嘉瑜,民85)。
1.如果照顧者往往能滿足他的需求時,並給予正面的情緒反應,和他互動,嬰幼兒會覺得照顧者是值得信任的,認為自己不會被拋棄,並且認為自己是受人喜歡,也就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稱之為安全型依附關係。
2.如果照顧者對於嬰幼兒的呼喊都不予回應的話,照顧者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因此嬰幼兒認為沒有人願意和他親近,他和父母親的依附關係是較為疏離的,長大後也會壓抑自己和別人親近的需求,以免再和童年一樣被拒絕,稱之為逃避型依附關係。
3.如果父母親對嬰幼兒的回應是時有時無,表達的情感也不一致,讓嬰幼兒無法預測,則他會和父母親建立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的依附關係,稱之為焦慮矛盾型依附關係。
另外,Ainsworth 指出嬰兒依附於一個母親形象,是人類基本計劃中的一個必要成分,自然該形象不一定得是生身之母,可以是初照顧嬰兒的任何人。依附(Attachment),是一種雙向的連結,存在兩人之間一種主動、情深、雙向的關係。雖然母親不一定是嬰兒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人,但她仍是子女發展過程中的主角。Bowlby 深信母子聯繫(Mother-Infant Bond),即是母親對子女親近、關懷的感受,對子女以後的性格成長尤為重要。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這種親密關係建立的型態(pattern)會影響到未來和異
性親密關係(愛情關係)的建立,當然也會影響到面臨愛情關係結束時,所採取
的態度和處理方法。
安全型依附關係者在看待自己與他人及愛情關係是比較正向,可以很容易和別人親近,可以依賴別人,也不覺得讓別人依賴是困難的,不常擔心被別人遺
棄,也不擔心有人過於親近自己。
逃避型依附關係者則會受到嬰幼兒時期影響,當別人親近時會感到不舒服,自己很難信賴別人,當別人太親近時,會感到焦慮,其伴侶有正常親密的行為,他會感到不自在,對愛情關係採取比較冷淡。
而焦慮矛盾依附關係者會過度涉入愛情關係或非常容易談戀愛,強烈想親近他人,甚至強迫對方對愛情的態度,也要像自己一樣。但同時也非常擔心別人不肯付出真感情,在付出感情後,在希望和害怕失去兩端搖擺,常有極端的情緒出現,在愛情關係中,情緒起伏大,也較高的忌妒情感,也容易出現害怕、焦慮、寂寞及憤怒。對關係滿意度低,也有較多的衝突、猜忌和矛盾,既想親密,又害怕被拋棄。會不斷要求對方給予承諾,強調自己的感情需求,卻不關心對方的情感和需求。容易因患得患失過早要求自己與對方給予承諾,即使已經成為固定情侶,也會害怕擔心伴侶不愛他,疑心伴侶對這份承諾是否忠實,疑神疑鬼,有時又會表達出過於強烈的親近行為,而把伴侶嚇跑。
從社會心理論角度以及依附關係的理論來看,我們知道在青年階段,他一定會有親密關係的需求,而親密關係的形成,卻又受嬰幼兒兒依附關係的影響,如果青年朋友們能在談戀愛前去探索自己「因何而愛?」「自己的愛情依附風格為何?」「愛情滿足了自己什麼需求?」等問題,相信愛情經驗會是更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