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至:http://news.epochtimes.com.tw/9/3/2/106629.htm

〔轉載〕如何培養出聰明又健康的孩子

【記者趙海德/編譯】孩子的智力一度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但科學家後來的研究發現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實際上孩子智力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成長的環境及撫養人的影響有關。

  美國佛羅里達Naples的神經學者帕爾姆特(David Perlmutter)教授在其新著《培養健康聰明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Raise a Smarter Child by Kindergarten)一書中指出,如果培養得法,孩子從剛出生到3歲時的智商可提高30分。下面是專家們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1.重視懷孕期間的營養

  均衡豐富的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對胎兒大腦和身體的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孕婦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也將影響孩子出生後智力和體能的發展。

2.至少一年的母乳餵養

  因母乳中含有嬰兒大腦發育所必需的物質 DHA(22碳6烯酸,屬於n-3系列高度多不飽和脂肪酸,現在的一些嬰兒乳品中也含有這種物質。),嬰兒吃母乳,不僅可獲取其身體發育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而且哺乳的同時也是親子交流的最佳時刻。帕爾姆特教授認為,剛出生的嬰兒如果在第一年裡吃母乳,其智商可提高8分。

3.溫馨和睦的「大家庭」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這樣的「大家庭」裡,孩子可以從照顧他/她的人身上學到各種優點,大人們各具特色的語言、行為方式等,自然會通過天長日久的接觸而影響孩子,這對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循序漸進 道法自然

  現在關於培養和教育孩子的理論和方法可謂是五花八門,許多家長對此會感到無所適從,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兒科和遺傳學專家吉特林(Jonathan Gitlin)教授提醒父母們,不必過分依賴和迷信「專家意見」、「科學方法」等,其實許多傳統和出於父母本能的教育和撫養方法都是好方法,父母盡可依此來培養孩子。

5.寓教於樂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及其許多知識和能力是在和同伴的遊戲和玩耍中學來的。美國費城 Temple大學的心理學家凱西(Kathy Hirsh-Pasek)教授指出,孩子們通過與同伴和親人的交往和接觸,開始了他們社會交往的課程,家長不僅要鼓勵引導孩子參與這樣的交往,也應該利用每天生活中接觸到的方方面面來教會孩子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種方法往往比電視上的那些學習節目更有效。

6.適度的早期音樂訓練

  對孩子的早期音樂訓練可促進他們智商和身心的發育,帕爾姆特認為,如果孩子4歲時學習一種樂器,其智商可能會提高6分。

7.限制孩子接觸電視的時間

  許多專家認為過多的看電視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和身體發育,其中帕爾姆特教授強調指出,電視對2歲以下孩子的不利影響最大,因為那時正是幼童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天天讓電視陪伴孩子,那麼他們接觸其他人的時間勢必減少,如此將勢必影響他們的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

  希望以上的建議能對家長們有所啟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91010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